寧政發〔2020〕20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縣政府直屬各單位:
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鄉村產業振興的戰略部署,加快推進我縣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關于印發<高質量推進“4566”鄉村產業振興行動方案>的通知》(甬黨發〔2020〕13號)、《關于高質量補齊“三農”領域短板高水平實現全面小康若干意見》(寧黨〔2020〕1號)和上級關于加快完善培育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體系等文件精神,現就加快現代農業轉型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總引領,以持續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為總抓手,以建設現代農業強縣為目標,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按照“優質高效、特色精品、綠色生態、美麗田園、產業融合、健康養生”的發展要求,集聚資源要素,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拓展農業功能,強化農業品牌建設,著力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構建創新鏈、完善服務鏈,聚焦聚力把基礎打得更牢、短板補得更實、優勢做得更強,推動現代農業轉型發展,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打造現代農業先行區。
2.目標任務。堅持優質發展、以質取勝,形成基礎設施完備、經營規模適度、一二三產業融合、技術裝備先進、數量質量效益并重、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農業格局。力爭到2022年,在全縣培育形成“366”鄉村產業發展體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在全市前列,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達到42000元左右。
二、發展重點
(一)推進結構優農,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
3.提升糧食和蔬菜生產功能區建設。到2022年,建成縣級糧食生產功能區6.3萬畝、保障型蔬菜功能區0.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23萬畝以上,年產量穩定在8.5萬噸;蔬菜播種面積保持在7萬畝以上,年產量穩定在12萬噸;穩步擴大早稻和旱雜糧種植面積。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創新農作制度,推廣“千斤糧萬元錢”模式,開展糧食高產攻關,推進糧食綠色高產示范基地、優質稻米示范基地和放心蔬菜保供基地建設,提高糧食和蔬菜綜合生產能力。全面落實規模種糧補貼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各項政策。統籌農田建設資金,重點加強溝渠路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態條件,提升防旱防澇能力。
4.深化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到2022年,把三門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全市領先、省內先進、國內一流的“高效生態、特色精品、綠色安全、健康養生”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和先行區,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按照“項目共推、設施共建、服務共享”的要求,創新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運行管理機制,搭建大平臺、引進大項目、培育大主體,積極推進“漁光山色”田園綜合體建設,啟動建設寧海水產冷鏈物流園。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于三門灣現代農業開發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5.開展鄉村產業振興行動。培育形成“366”鄉村產業發展體系,高質量推進以茶葉、柑橘、水產為主的“3+X”主導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加快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出口加工、商貿流通等6個現代加工流通產業,加快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鄉村文體康養業、鄉村現代化服務業、鄉村體驗農業、鄉村創意農業、鄉村數字農業等6個三產融合產業。支持一鎮(鄉)一品、特色農業強鎮、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田園綜合體建設,開展精品綠色農產品基地、種植業“六園”等創建。
6.加快推進綠色畜牧業發展。到2022年,全縣存欄生豬保持在14萬頭左右,年出欄岔路黑豬1萬頭、振寧土雞300萬羽以上。爭創國家級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15家省級美麗生態牧場,新建1-2家年出欄10萬頭規模的“標準化、綠色化、循環化、規?;底只?、基地化”標桿豬場和1-2家年出欄1萬頭以上的標準化豬場??h財政每年統籌安排一定資金,支持綠色畜牧業發展,制定并實施《寧??h岔路黑豬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建成岔路黑豬省級原種場,推進黑豬產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鼓勵開展岔路黑豬地理標志產品認定??茖W界定畜禽業禁養區,深化污染治理,大力推進農牧結合,強化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禽屠宰監管。
7.推動現代漁業轉型升級。以減量增收、提質增效為著力點,推動我縣由養殖大縣向養殖強縣轉變。到2022年,全縣海水養殖面積穩定在20萬畝以內,其中設施養殖面積達到3000畝、高標準養殖池塘面積穩定在5萬畝,水產品年產量穩定在16.5萬噸。創建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3個以上,爭創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省級漁業轉型發展先行區??h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繼續實施漁場修復和“一打三整治”專項行動,重點支持養殖池塘循環水改造、養殖設施裝備提升,推進生態養殖模式推廣、水產種業質量提升、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雜魚五大行動方案,推進養殖尾水治理示范點建設,引導水產養殖業向循環利用、生態友好型轉變。
8.加快現代種業發展。編制并實施現代種業“十四五”規劃,到2022年,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商品化供種率達到75%以上,爭創市級以上種業強縣。甬優系列雜交水稻制種基地面積穩定在1.5萬畝以上,提升振寧土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水平,建成岔路黑豬省級原種場,加快建設華東海水種業中心、華大海昌對蝦繁育基地,推動浙江萬里學院寧海海洋生物種業研究院建設,創建省級種業良種場2-3個??h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重點加快農林牧漁特色新品種研發繁育基地建設和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企業,支持種業農業龍頭企業做強做大。
9.加快主導特色產業轉型發展。實施農業綠色發展行動計劃,提升產品品質,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到2022年,建成100個“品質優、生產綠、體系新”連片100畝以上的農業主導特色產業示范基地。重點支持茶葉、柑桔、西甜瓜、蔬菜、筍竹、白枇杷、香榧、桃子、洋芋等產業轉型發展。推廣“一畝山萬元錢”模式,支持發展道地藥材特色林下經濟,把良好生態資源轉化為群眾致富資產。支持發展山茶油等木本油料產業。
一是優先支持茶葉產業轉型發展。到2022年,力爭望海茶新品種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建立新品種繁育基地2個、連片100畝以上示范基地3個。全縣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比例達到70%以上。完成望海茶行業或團體標準制定,推進望海茶地理標志認定。建成市級彩色茶園綜合體1-2個、最美茶園5個以上。加快推進茶產業“機器換人”和多茶類開發,支持紅茶、磚茶、抹茶加工企業做強做大。
二是優先支持柑桔產業轉型發展。到2022年,新增柑桔新品種改良面積5000畝以上、設施化栽培面積達到1000畝以上、休閑觀光體驗基地達到1000畝以上,建成6個以上高標準綠色精品果園。制定“由良”地方標準,建設“由良”種質資源保護圃和優質安全苗木繁育中心,建立寧海優質柑桔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
三是優先支持白枇杷產業發展。到2022年,新增白枇杷品種改良面積1000畝。積極推廣應用防凍防裂技術、設施栽培技術,制定地方標準,實施地理標志提升和品質保護工程。支持白枇杷花系列產品研發和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牽頭開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組建試點,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支持“寧海白枇杷”開展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定。
制定推行西甜瓜、蔬菜、胡陳洋芋等標準化栽培技術。改善竹產業以竹林道為主的基礎設施條件,推廣高效筍用林建設,推進竹筍產業精深加工,培育年加工毛竹10萬噸的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胡陳水蜜桃省級特色農業強鎮創建。實施香榧幼林提質增效工程,制定雙峰香榧地方標準,建成香榧加工研發中心。鼓勵建設山黃精、鐵皮石斛等道地中藥材基地,推動道地藥材精深加工和系列產品研發。
(二)推進主體強農,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10.加快農業龍頭企業提升發展。到2022年,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60家左右,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以上,培育出口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1-2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家以上。對首次評為省級和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的,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5萬元和1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新組建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運行滿一年且達到規范化標準的,給予適當補助。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實施“機器換人”工程。對符合條件的,按技改投入實際完成投資,給予縣級龍頭企業8%的補助、成長型企業6%的補助。列入市級補助項目的,按規定給予配套補助。
11.加快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22年,建設1-2個農產品集中加工示范園區,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打造“第一車間”“原料車間”“糧食車間”, 建成一批糧食烘儲、果蔬鮮切(凈菜)、生鮮水產品等冷鏈物流中心。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通過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保鮮、儲藏、分級、包裝等農產品初加工設施建設,規模以上食用農產品加工企業自建基地擁有率達60%。加強農產品副產物綜合技術研究,提升副產物附加值。推廣中央廚房發展模式,開發一批安全、營養、方便的傳統面米、薯類、豆類、預制菜肴等多元化主食產品,培育一批主食加工主體。
12.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質發展。到2022年,縣級以上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80家以上,縣級示范性家庭農場達到150家以上,新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2家以上。對首次評選為縣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給予最高不超過3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首次評為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3萬元、5萬元和8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首次評選為縣級、市級、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的,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3萬元、3萬元、5萬元一次性獎勵。對新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運行滿一年并達到規范化標準的,給予每家一次性適當補助。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服務功能提質增效項目建設。
13.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深入實施“兩進兩回”行動,引導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新鄉賢等返鄉回鄉創業創新,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鄉村旅游、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新興業態??h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鼓勵鄉賢、返鄉青年、大學生等“農創客”“新農人”創辦種養業家庭農場、現代農業莊園、共享農莊,為農業綠色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和活力。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推進現代農業領軍人才隊伍建設,發掘培養一批“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和能工巧匠,開展農民田間學校創建,到2022年完成各類農民培訓6000人次以上。
14.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按照服務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的要求,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小農戶生產經營能力,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拓寬小農戶增收空間,維護小農戶合法權益,促進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讓小農戶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實施小農戶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小農戶科技裝備應用,引導小農戶開展合作與聯合,支持小農戶發展特色優質農產品,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實施互聯網+小農戶計劃。
(三)推進質量立農,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
15.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到2022年,農業標準化程度達到63%以上。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行業組織制定推廣國內外先進標準,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程度。對主持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含省級地方標準)和市級地方標準的,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30萬元、15萬元、10萬元和5萬元補助,參與制定的,排名在參與單位首位的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10萬元、5萬元、3萬元和2萬元補助。主持修訂和參與修訂的,按照上述標準減半補助。承擔國家級、省級和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并通過考核驗收的,分別給予一次性最高不超過15萬元、10萬元和5萬元獎勵。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通過SC、HACCP、ISO 、AIB、GAP、FDA等認證的,每件給予一次性2萬元補助。
16.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到2022年,“三品一標”基地認證面積達到43萬畝以上,綠色優質農產品比率達到62%以上,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新增無公害農產品10個、綠色食品30個,新增地理標志產品認定2-3個。全面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開展“環境有監測、操作有規程、生產有記錄、產品有檢驗、包裝有標識、質量可追溯”的“六有”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快農安信用體系建設。對當年新獲得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森林食品的,每個產品給予市、縣兩級財政最高不超過2.5萬元補助,按規定通過復查換證的,每個產品每次給予市、縣兩級財政最高不超過1萬元補助;當年新獲得綠色食品或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的,給予最高不超過4萬元補助(同一經營主體同類系列產品統一按一個產品補助,且同一經營主體補助不超過3個產品),按規定通過續展的每三年給予市、縣兩級財政最高不超過2萬元補助,同一主體同一年度續展3個產品的,市、縣兩級財政補助5萬元封頂。對當年新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定的,每件給予一次性市、縣兩級財政最高不超過25萬元補助;新通過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每件給予一次性最高不超過5萬元補助。
17.強化農業資源化綜合利用。到2022年,化肥、農藥使用量比2018年減少5%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率達到90%以上,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持續推進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創建,開展農田土壤污染治理。大力推進清潔化生產,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新型肥料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措施,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使用量。及時回收和科學處置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和廢棄農膜。強化水產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確保尾水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重點開展秸稈、稻殼、果蔬皮渣、夏秋茶、畜禽骨血等副產物綜合利用加工,推進“生產-加工-產品-資源”循環發展。
(四)推進品牌惠農,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18.推進農業品牌創建。到2022年,提升“寧海珍鮮”縣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打造“望海茶”“振寧土雞”“由良柑桔”“雙峰香榧”“泉豐西瓜”“長街蟶子”“寧海白枇杷”等7個特色農產品產業區域公用品牌,知名農業企業品牌達到15個以上、綠色優質農產品主體品牌達到100個以上。探索引入社會資本組建“寧海珍鮮”品牌運行管理實體,按照“一個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標準體系、多個經營主體和產品”的思路,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工程,形成“政府推動、企業主動、市場拉動”的良好局面,做強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實施“寧海珍鮮”區域公用品牌戰略規劃和農業品牌行動計劃,成立農業品牌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縣農業品牌工作,全力打響“寧海珍鮮”區域品牌,講好“寧海珍鮮”故事,做精細分產品??h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打造寧??h農產品品牌。對新獲得馳名商標的(除司法認定外),給予一次性最高不超過50萬元獎勵;對新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省名牌產品(名牌農產品)、市名牌產品(名牌農產品、特色農產品產業區域公用品牌,知名農業企業品牌或綠色優質農產品主體品牌)的,分別給予一次性最高不超過30萬元、5萬元和2萬元獎勵。
19.加大農產品市場開拓力度。推行“區域的公共品牌+細分的名牌產品+各種現場實體體驗+線上線下疊加銷售”等新型銷售模式,大力發展高質量農村電商,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電商示范鄉鎮、示范村和示范主體。對實現網上交易首次突破50萬元、100萬元、200萬元、300萬元、500萬元及以上的農業經營主體,分別給予2萬元、5萬元、8萬元、10萬元、15萬元的一次性獎勵,每提升一個等級,補足獎勵差額部分。
20.加強品牌宣傳推介活動。支持新型主體參與產銷對接活動,對參加國(境)內外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的給予補助。對參加由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組織的交易會、農博會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省內每次給予0.3萬元參展補助,省外每次給予0.5萬元參展補助,特裝企業每次補助最高不超過2萬元。對參加由市級及以上農業農村部門組織的農民豐收節、特色小吃展等臨時性展示展銷活動的,每次給予0.1萬元補助。對由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參加優質農產品評獎活動獲得市級以上農產品金獎、銀獎(優質獎)的,分別獎勵1萬元和0.5萬元。國(境)外參展的除享受市級以上補助政策外,每次給予最高不超過2萬元攤位補助;國(境)外設立辦事處的,運行滿一年后,每家給予一次性最高不超過5萬元補助。對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農業開發區管委會在縣外組織舉辦的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推介活動的,每次給予最高不超過10萬元補助。對在寧波市優質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常年設攤展示展銷的農業經營主體,按實際繳納的攤位費給予30%補助(由寧波市名優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代辦)。
21.加強農產品優秀購銷大戶培育。每年評選15個優秀農產品購銷大戶和5個優秀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大戶(或組織),對評選出的優秀購銷大戶和優秀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大戶(或組織)每戶給予1萬元獎勵(同一電子商務銷售大戶或組織同一年度不與網上銷售補助同時享受)。
(五)推進科技興農,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22.加快推動“星創天地”建設。到2022年,創建縣級以上“星創天地”8家以上。動員和鼓勵科技特派員、大學生、返鄉農民工、職業農民等各類創新創業人才深入農業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對認定為縣級“星創天地”的,給予一次性最高不超過20萬元補助。
23.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到2022年,力爭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70%以上,建成省級高品質綠色科技示范基地10個以上。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重點支持種養殖技術、裝備技術、農機農藝結合技術、農牧結合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組織實施現代農業科技專項行動和重大技術推廣項目,加強良種、良田、良機、良法的集成配套技術引進示范推廣。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開展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應用示范,創建“精準農業”“數字農業”示范基地。
24.優化農業科技服務。深化農技推廣、農產品質量監管、動植物疫病防控“三位一體”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展信用評價、保險推廣、產品營銷等公益性服務。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發展生產的能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創辦研究院、區域創新平臺、科研中心、院士(博士)工作站等。探索建立農技人員在崗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技術增值服務或離崗到縣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科技服務、創辦各類農業新型主體新機制。
25.提高農業設施智慧化水平。到2022年,新增設施大棚面積0.2萬畝,達到1.7萬畝,糧食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90%以上。支持改善農業設施裝備,加快設施農業建設,提升設施農業質量及規模,提高全產業、全過程農機化水平,大力培育農機專業化合作組織及服務主體。調整完善農機購置(新型農機試驗)補貼范圍,加大對適合我縣的特色機械的補貼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水產養殖、畜牧養殖等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擴大完善中高端農機產品配套政策,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進農機化轉型升級。
(六)推進三產融合,增強農業功能拓展
26.拓展鄉村休閑旅游業。到2022年,培育省級旅游風情小鎮1-2個、休閑鄉村2-3個、農家樂集聚村2-3個,建成省級民宿15家以上。開展“春觀花”“夏納涼”“秋采摘”“冬農趣”活動,實施“民宿+”工程,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響力的鄉村休閑旅游“打卡地”。
27.做強鄉土特色產業。到2022年,培育5家以上有影響力的農家傳統特色小吃制作主體。加強傳統工藝保護與傳承,支持泥金彩漆、竹根雕、木根雕等傳統工藝振興,開發一批兼具寧海特色和創意的傳統手工產品。實施農家傳統特色小吃振興計劃,發展寧海麥餅、胡陳麻糍、東岙米餾等農家傳統特色小吃。
28.發展鄉村數字產業。到2022年,創建數字鄉村融合發展示范點8-10個、電子商務專業村15個以上,益農信息社達到全覆蓋。實施“數字鄉村”行動,促進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拓展智慧農業、信任農業、可視農業等新業態,推進“5G+”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創建,推廣農社對接、網絡直播直銷等新模式。
三、政策保障
29.落實財政稅費政策。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支持力度,綜合采用直接補助、項目扶持、貸款貼息、信貸擔保、以獎代補等方式,推進財政支農政策廣覆蓋,推動項目支撐服務重點落實到符合條件的新型主體。大力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有效實現形式,擴大政府向新型主體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鼓勵農合聯承接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按國家規定落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相關減免稅政策。企業從縣級以上政府及有關部門獲得符合條件的財政性補助資金,可作為不征稅收入;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按規定減征或免征企業所得稅。建立新型主體收費、檢查清單制度,嚴禁超標準收費、重復收費,嚴禁中介機構違規收費,相關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不得強制企業入會和違規收費,不得在落實政策中抵扣、攤派費用,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主體相關會費應予以優惠。
30.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到2022年,新增旱澇保收面積2.5萬畝以上,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5萬畝,提高農業用水灌溉保證率??h財政整合農田水利、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等建設資金,重點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資開展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
推進設施農用地政策落地,對農業規?;N植的附屬設施用地,原則上控制在種植面積的1.5%以內、最多不超過7畝;對規模化非糧種植的附屬設施用地,原則上控制在種植面積的1%以內、最多不超過7畝;山地種植基地生產的附屬設施用地控制在上述標準的80%以內。鼓勵新型主體聯合或與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據規劃共建倉儲烘干、保鮮庫、農機庫棚等農業基礎性設施。積極落實農業用電政策,對從事種植、養殖、捕撈和省定農產品初加工目錄范圍內農產品初加工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執行農業生產電價。研究制定柑桔加工企業、水產養殖和種苗生產企業 生產用水優惠價格政策。
31.強化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到2022年,全縣土地流轉率達到75%以上,經營性林地流轉率達到30%,規模經營流轉率達到50%。創新流轉模式,大力推進整組整村整鎮委托流轉和土地股份合作,指導幫助新型主體通過公開流轉交易市場流入土地,對流轉期滿地上物權屬及其補償作出約定,明確土地流入方流轉合同到期后同等條件下優先續約,加快建立流轉土地經營權登記制度。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流出土地農戶參加社會保險和轉移就業。結合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建設,加強縣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與能力建設,健全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保障金等制度,加強對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監管和風險防范。制定適度規模經營的分類指導標準,推動政策向適度規模經營傾斜。
32.優化融資支持服務。到2022年,力爭實現對農業經營主體貸款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寧波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寧海辦事處進入實質性運作,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綜合成本年化率最高不超過8%。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開發與新型主體融資需求相匹配的涉農信貸產品,加快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新型主體評信、授信、用信廣覆蓋。穩步推進土地經營權、林權、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農民住房財產權、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大型農用生產設施設備、倉單、訂單、保單抵(質)押貸款和小額信用貸款業務,探索開展新型主體實施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質押貸款和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引入創新“政銀擔?!焙献鳈C制,探索推廣各種合作性、互助性農業信貸擔保業務試點。探索金融服務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有效方式,創新綠色生態金融產品。
33.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到2022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保率達85%以上。開展水稻、小麥等主糧作物“完全成本+收益”保險,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將青蟹、泥螺、等水產養殖和特色農產品納入保險范圍,試點開展高投入高收益農業產業“政策性保險+商業附加保險”或純商業保險。積極推廣天氣指數保險、農產品價格和收入保險、家庭農場綜合保險、農產品質量保證保險、農機具保險、漁業保險等業務。完善農業從業人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政策。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協同推進和保費動態調整機制,不斷規范農業保險相關制度。全面統籌整合原政策性農業保險和政策性漁業保險專項資金,落實各項農業保險政策措施。
34.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以現代農業園區、特色農業強鎮為主要招商平臺,多渠道、全方位開展農業招商引資。對新引進的農業項目投資達到一定額度,且投資強度達到規定要求的重大項目給予獎勵。為我縣成功引薦外來農業投資項目的國內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組織,對符合條件的給予獎勵。具體獎勵標準執行工業招商引資獎勵辦法。
35.深化涉農資金改革。圍繞“聚本錢、引外錢、用好錢”,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2.0版,做到“應納盡納、應整盡整、應消盡消”,構建形成農業發展領域權責匹配、相互協調、上下聯動、步調一致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為農業產業振興和建設美麗鄉村提供支撐保障。
縣農業農村局、縣科技局、縣供銷聯社、縣文廣旅游局、縣商務局等部門,按本《意見》會同縣財政部門做好相關產業扶持政策實施管理辦法制訂??h財政部門負責農業產業扶持資金的統一管理、調配、監督,合理使用資金,形成相對固定的政策扶持資金預算專項。各專項資金及其組成按年初預算資金兌現,若超過年初預算,則按比例下調兌現資金。除本意見明確規定外,同一單位同一項目,縣級各項優惠政策原則上不重復享受,就高兌現。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故或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被評為環保不良企業(紅牌)的、企業或法定代表人納稅信用等級為D級的,取消其當年度扶持政策享受資格,且三年內不得享受相關政策。
本意見自2020年11月3日施行。
寧??h人民政府
2020年10月2日
(此件公開發布)